(一)恶寒发热
【概述】
恶寒发热是指自觉怕冷,同时又觉身热者。多见于外感病初期,六淫之邪侵袭于肌表,邪热抗争,卫阳阻遏,故见恶寒发热。
【鉴别诊断】
太阳中风证:恶风发热,自汗,脉浮缓。多见于冬春二季。
表寒证:寒邪束表,恶寒发热,兼有身痛,无汗而喘。脉浮紧,多见于冬季。
表热证:外感热邪,微恶寒,发热口渴,咽赤痛。舌尖红苔薄黄,脉浮数,多见于春季。
暑热证:暑邪伤表,身热恶寒,汗多大渴,胸闷烦躁,小便短赤。舌红苔少津,脉洪大。多于见于夏暑之季。
湿燥证:见于初秋之际,微恶风寒,发热重,头痛,少汗,咳嗽少痰,或痰中带血丝,咽干鼻燥,口渴咽痛。舌红苔白,右脉数大。
凉燥证:多见于深秋之际。发热轻,恶寒重,头痛,无汗,鼻寒流涕,咽干,唇燥较裂,咳嗽痰少而粘,或咳嗽痰稀。舌干苔白,脉细数。
表湿证:恶寒发热,头胀痛,胸闷恶心,口不渴,无汗,身重困倦,小便清长。舌苔白滑,脉濡或缓。多见于春夏之际。
风水证:恶寒发热,兼有眼睑浮肿,肢节酸重,小便不利,咳喘。舌苔薄白,脉浮滑。多发于冬春二季。 疮疡初期:恶寒发热,局部皮肤有红肿,热痛,兼有头晕,食欲不振,大便秘结,小便短赤,苔白腻或薄黄,脉滑数。
阳盛格阴证:肢冷,烦渴喜冷饮,胸中烦热,腹部扪之灼热,咽干口臭,溲黄便结。舌红苔黄,脉沉伏。
厥阴病证:四肢厥冷,心中灼痛,躁扰不安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。
【鉴别要点】
恶寒兼发热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之一。由于六淫致病各有其特点,故证候表现各异,如表寒证恶寒较重,发热轻;表证热恶寒较轻,发热重;太阳中风证恶寒发热均轻;暑热证、秋燥证有明显的季节性,兼有暑邪与燥邪致病的特点;表湿证俱有湿阻的特征;风水病与疮疡初期由于表邪未去,则亦见恶寒发热,但不能概为表证。阳盛格阴证与厥阴病症虽然寒热并见,但病位在里,前者属于真热假寒证,后者属于上热下寒证,有别于表证之恶寒发热。
(二)但寒不热
【概述】
但寒不热即但觉怕冷而无发热的感觉。多由于寒邪入里,或内生阴寒,以致阳气困阻,或阳气素虚,不能温煦机体所致。此症病位在里。
【鉴别诊断】
阴寒内盛证:形体畏寒,腹部冷痛拒按,或四肢拘挛疼痛,或呕吐清水,泻下稀薄。舌淡苔白厚,脉弦紧。
阳虚证:畏寒肢冷,倦怠乏力,少气懒言,口淡不渴,腹痛喜温喜按。舌淡苔白,脉沉迟无力。
痰湿困阻证:周身酸楚,时觉微寒,胸闷不适,肢体困重。舌胖苔腻,脉弦沉滑。
太阴主病(虚寒)证:胃脘冷痛,喜温喜按,倦卧乏力,下利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,脉沉迟虚弱。
少阴寒化证:身寒倦卧,下利完谷,小便澄沏清冷,四肢厥冷。脉迟弱无力,甚至脉微欲绝。
【鉴别要点】
但寒不热证是里寒证的主要症状之一。临床上多兼有腹满,下利,倦怠,脉沉迟等脏腑寒证的表现。本证或因阴寒内盛,或因阳虚生寒所致,前者属寒实证,如阴寒内盛证、痰湿困阻证;后者属虚寒证,如阳虚证、太阴病证和少阴寒化证。
(三)寒热往来
【概述】
寒热往柬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,为邪居半表半里之症。本症与恶寒发热不同,前者为寒热交替,后者为寒热并见。
【鉴别要点】
邪入少阳证:寒热往来,心烦喜呕、口苦、咽干、目眩、胸胁苦满,舌边红,苔薄黄,脉弦。
外感疟邪证:寒热往来,反复发作,休作有定时,隔日一发,或三日一发,甚则一日一发。发作时先恶寒,继则高热,最后遍体汗出,热退身和。舌红苔薄白或黄腻,脉弦。
【鉴别要点】
少阳证与疟疾之寒热往来有明显的不同,的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,寒热往来无规律,而且寒热程度较轻,并兼有少阳病证;后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,寒热往来有明显的时间规律,表现为寒战与壮热交替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