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悬起灸:点燃艾条,手持之在脐部上方悬起灸之,距离以脐部觉温热但又能耐受为度。根据手法不同,又可分为温和灸、回旋灸和雀啄灸。
2.隔物灸:先在脐部或脐内放置药物,再放艾灶或艾条(一般多用艾灶)灸之,即艾灶与脐部皮肤之间有药物间隔。脐疗常采用隔物灸,如隔盐灸脐法、隔姜灸脐法、隔附子饼灸脐法、隔葱灸脐法等。
3.蒸脐法:又称为熏脐法、炼脐法、温脐法。是将药物(多为复方)研细末填满脐部,上置艾灶灸的一种方法(古人用时多在艾灶与药物之间放置槐皮)。多用于虚证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用于养生保健。如太乙真人熏脐法、彭祖小接命蒸脐法、温脐种子法等。确切地说,蒸脐法也属隔物灸法。
4.熨灸:将艾绒平铺于脐部,再盖几层布,用熨斗在上面熨之,可发挥热熨及艾的双重作用。常用于虚寒、痰、痹等证。
5.日光灸:将艾绒平铺在脐腹部,在日光下曝晒的方法,既有日光浴,又有艾的作用。常用于虚寒腹痛、慢性虚弱疾病、小儿缺钙、皮肤色素变性等。据记载,此法有效。如《续名医类案》:“赵从先治保义郎顿公,苦冷疾,时方盛暑,俾就屋开三天窗,于日光下射处使顿公仰卧,操艾遍铺腹上,约数斤,移时日光透脐腹,不可忍。俄而腹中雷鸣下泻,口鼻皆浓艾气乃止。明天复为之。如是一月,疾良已。乃令满百二十,气宿疴如洗,壮健如少年时。赵曰:此乃真人秘诀也......日者,太阳真火,艾即遍腹,徐徐照射,入腹之功极大。”
6.温灸器灸:用专门制作的灸疗器械在脐部施灸。温灸器械的种类很多,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使用。
以上6种方法都是用艾作为灸用材料的,均属于艾灸法。
7.天灸:又名自灸,近代称为发泡疗法。最早见于宋·王执中《针灸资生经》。天灸脐部法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脐部,使局部充血、起泡有如灸疮,以其能发泡如火撩,故名曰灸。常用的药物有:白芥子、吴茱萸、甘遂、蓖麻子、蒜泥等。如用白芥子末敷脐治腹痛,甘遂末敷脐治疟疾等。
我们发现,在运用隔物灸或天灸时,若先在脐部涂上一层凡士林,则可避免灸后起泡。